一、从会计的渊源谈起——产权关系与会计委派制
会计与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两权分离的条件下,经济主体的所有者向经营者让渡财产使用权而产生了受托责任,会计是与对受托责任的计量和报告相伴而生的。受托责任学说是会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可以说,产权是联结会计与受托责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正是由于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现代企业必然产生严守制衡机制、以委托代理关系为主、体现特定经济利益关系的产权关系,即“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或法人治理结构:股东会授权董事会经营管理公司,董事会委托总经理代理公司的日常事务,总经理委托财务经理、会计人员为反映其经营业绩、解脱其受托责任而进行会计活动。这一结构所体现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产权结构”。会计所要明确和解释的就是能体现产权结构的委托代理关系所表现的受托责任。
因此,从产权的角度来挖掘会计委派制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财产所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需要借助于构造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或者说“建立企业契约关系”)来监督委托权,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权利以满足自己获取经营者是否按照“契约”的规定履行受托经济责任情况的需要;另一方面,国家或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减少社会矛盾冲突,消除腐败现象,从而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我国会计环境透析:过渡经济、会计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
1、过渡经济是孕育会计委派制的直接土壤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经营机制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的方向总是为改善资源配置而设置,制度变迁不仅会强制性地改变产权界定或利益格局,有时甚至会导致少数服从多数的公共选择规则,从而在本质上具有利益冲突的内涵。因此,新旧制度在资源配置方面孰优孰劣已经被确认的前提下,需要对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关系进行权衡分析,以便寻求最优改革路径或方案。
制度变迁完成的是从一种制度安排变换到另一种制度安排的过渡,过程感和弛豫感是其最显著的特性。我们将会计委派制的研究建立在过渡经济或制度变迁这一大环境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第一,从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看,会计是以环境为起点的。推行会计委派制触及到政府对会计的管制制度(包括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因而会计委派制是以制度变迁为背景的。第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是企业经营机制的变革,其核心是通过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会计是产权各方籍以有效沟通的商业语言。第三,分析我国从80年代开始的会计改革可以发现,会计改革同其他制度变迁一样,涉及到众多会计当事人的利益分配,是由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反复博奔”,通过公共选择的过程来形成并达到“纳什均衡”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契约。虽然我国推行的会计改革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共选择的结果,但从我国会计改革的路径来看,由于我国改革方案的贯彻实施总是要存在一段弛豫时间,从制度安排的推出到制度安排的实施是一种渐进式的协调过程,会计的制度变迁无疑呈现了过渡经济或制度变迁这一大背景下的共同特征:过程性。
2、会计市场失灵是产生会计委派制的环境动因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理性人遵循着互利或不损人利己原则,互相提供相关、可靠的对称信息。但如果市场秩序不好,就会出现为了个人的目的,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利用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相关利益者,最终导致会计市场失灵。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财产所有者将财产委托给管理层经营,为保护其财产,需要了解能反映产权及其变动的信息。会计数据是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由管理层提供的财务报告,需要由注册会计师做出鉴证,才能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虽然注册会计师的超然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会计市场失灵,但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仍面临着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风险,及其在同行业业务竞争中为了争得客户而与客户共谋的所谓理性选择。可以说,会计市场失灵是产生会计委派制的环境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