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实习报告 -> 个人简历 -> 精英人物 -> 范文内容

郑海涛:做刘邦,不做项羽

范文作者:佚名    范文来源:不详    范文栏目:精英人物    收藏本页

文/孔德芳
郑海涛,哈尔滨人。1992年清华大学计算机控制专业硕士毕业,1992-1999年在深圳中兴通讯公司工作,1999年回中关村创办“北京数码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2001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为包括华为、中兴、比利时Barco公司在内的几家大型通讯电子公司颁发了入网证,允许它们生产经营编码、解码器。这其中还有一家创办仅两年的“小”公司——北京数码视讯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小”公司究竟靠什么赢得了与“巨人”同台竞争的资格?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公司创办人郑海涛,并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三部曲。
不打无准备之仗
郑海涛一直说自己创业是被那口子“撵”出来的。在中兴工作七年,待遇相当优厚而且亲历了中兴从“默默无闻”走向辉煌,所以有很深厚的感情。要舍弃的确需要一定的勇气和魄力。当他犹豫时,是妻子积极鼓励他走“出来”。当时的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贺美英也告诉他,这几年中关村的情况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并欢迎他回来。“一边‘撵’我走,一边召唤我,我只好回来了。”其实,郑海涛自己一直没有放弃创业的想法。他说那是他大学时代就有的梦想。在中兴,郑海涛在研发部、销售部、新产品市场营销部都曾干过一段时间,积累了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一些经验。“该干的都干了,只剩下创业没干,所以就去创业”,郑海涛这样说。
谈到创业,郑海涛认为,“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经验、能力储备后,再去创业。除非你像比尔·盖茨一样是个天才,而且创业环境非常好,你才可以做些超常规的事。另外,对市场的调研也很重要。创业不是玩过家家,千万不能凭一时的冲动。创业前一定要问自己:准备好了吗?”
郑海涛最初打算投资的行业一个是电子商务,一个是电视数字化系统,他们为此做了很长时间的市场调研,才做出最终决定。当时在国内,已经有几家大的跨国公司在做完整的电视数字化系统,比如,朗讯、NDS公司和Barco公司等,产品约占了8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有华为、中兴等国内公司,但它们只是生产电视数字化系统的一部分产品。郑海涛说:“我们之所以冒风险进入这一行业,就是看中这里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充分挖掘我们的技术、价格和服务优势,同其他对手展开竞争。以服务为例,我们能提供每天24小时为用户解决问题的服务,国外厂家就做不到。”
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郑海涛曾开玩笑地说,创业一定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像所有创业者一样,郑海涛当初也曾因融资问题而沮丧动摇过。那时,他们自筹的资金只剩不到两个月就要用完了,而后续资金还没有头绪。心急如焚的郑海涛拿着五六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到处寻找投资人,一连找了二十多家投资商,都给他吃了“闭门羹”。“那段时间,我真的是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恰在这时郑海涛应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嘉宾是柳传志。现场他问了柳传志两个问题:在你成功的过程中,机遇起了多大作用?在创业过程中,是否有过动摇?过后,郑海涛对记者说,这些问题与其说是在问柳总不如说是在问他自己。柳传志的回答是,机遇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和实力。而这给了郑海涛很大的信心。
或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就在郑海涛为融资一事苦恼不已时,他们公司所在的“孵化器”——清华创业园发现并肯定了他们产品潜在的市场价值,给了他们第一笔投资10万,之后其他一些原本观望的资金也跟着进入,公司融资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从1999年到现在,他们已成功地进行了两轮融资活动。先后有上海运时、中国信托投资公司、清华科技园、宁夏金蛙等公司投资。
2001年,公司新产品在青岛、保定等地试用。公司注册资金也由100万发展到1000万,整整翻了10倍。郑海涛说,现在公司要壮大发展,完全凭自己单枪匹马干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融资是每个创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一直以、“分期融资”的方式和投资者合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说就是,如果你需要1000万的资金,一开始只要求投资者先投300万或500万,其余以后再投。这对投资者而言减少了风险,对我们而言,出售的股份也很少。因此是个双赢的结果。
万里长征始迈步
虽然融资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产品也初步打开销售市场,郑海涛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他说“最多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和初创业时的考虑不同,郑海涛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公司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
楚汉之争中的项羽、刘邦是他特别感兴趣的两个人。“项羽是盖世英雄,但有勇无谋,不是个好的管理者,而刘邦是。张良、韩信和萧何,论个人能力都在刘邦之上,但刘邦却有本事让他们为自己效劳,这就是刘邦的魅力。我要做刘邦,不做项羽。”郑海涛认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掘员工的创造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团队的所有人形成共同的理念。
采访中,郑海涛一直很少谈自己创业过程中的一些挫折。也许忘记了,也许觉得没必要。他说自己很少怀念过去,他更关注的是公司的未来。郑海涛希望自己公司的产品不仅能填补国内生产的空白,更希望它能走出国门,成为世界品牌——这是他的理想。
摘自《经济参考报》

相关范文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