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论文中心 -> 语文论文 -> 论文内容

略论暗示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语文论文    收藏本页

略论暗示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福建省上杭县教师进修学校 李德邦


论文发表在1999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CN61-1031/G4),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语文教学》(CN11-(F)1001/060)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


        心理学认为,暗示就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某种观点、意见,或按一定的方式活动。暗示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渗透性和自动性,通过人的直觉、情感和无意识作用直接渗透进人的心理圈,快捷而灵活。本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格里戈里·洛扎诺夫将暗示法引入教育研究领域,创立了“暗示教学法”。其基本原理就是运用暗示手段开发学生个体的心理潜能,特别是无意识潜能,使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增强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达到快速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大教学流派,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在我国还难以大面积推广、实行,但是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是完全可以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的,可以相信,暗示教学法对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丰富我们的教学理论是很有意义的。下面试谈谈暗示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条有效应用途径。

        一、环境暗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之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应。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就是指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广而言之,社会习俗、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都可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暗示。然而在传统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和渲染学习的艰苦性,诸如“寒窗苦读”“刻苦努力”一类的格言警句千篇一律充盈墙壁,似乎舍此别无他途,在环境布置方面总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种做法会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实际上在潜意识领域里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方面,对教室的环境、光线、音响、园地、字画等方面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多给学生以“学习是有意思的、愉快的、不困难的”,“我能成功”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等一类的积极暗示,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场景、氛围等环境条件来强化暗示刺激,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围绕课文内容,组织课前的参观、访问或课后的游览、调查,运用电教媒体的光、声、像手段,创设课堂情境等等。一位教师上《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事先在教室里挂上周总理的遗像,剪贴反映周总理生前活动及逝世时人民群众沉痛悼念的照片,上课时教师特意穿一件深色服装,胸前戴一朵小白花,而且在哀婉缠绵的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很快使学生与课文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同学含着眼泪,悄悄地擦抹眼睛。这充分说明环境暗示具有强大的感染功能。

        二、体态暗示

        所谓体态暗示,就是教师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手段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课堂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师的一束目光、一个手势,就能使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集体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形成某种心理状态,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言语交际的效果。


        首先,教师的教态是教师品格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的外在综合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老师就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的教态亲切自然,极富吸引力。他们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微笑,眼中总是饱含激励的目光,他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无声地向学生传递着师爱的信息,使学生如坐春风,心旷神怡,因而课堂气氛总是那么愉悦和谐,学生对他们的课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暗示的艺术手段,可以巧妙地表达出“弦外之音”,取得 “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孔乙己》时,用悲凉而充满同情的语调说道:“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时,不是用脚,而是用一双满是污泥的手‘走’出去的,他走了,走了,永远地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与此同时,教师边讲边拿起板擦,缓慢而又沉重地把黑板上“孔乙己”这个赫然醒目的课题连同其它板书全部擦去,只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个擦的动作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多少潜台词!让学生久久地思索,慢慢地体味……

        三、“旁逸”暗示

        语文教学要以本为本,紧扣教材,切忌脱离课本搞架空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只能围绕课本转圈圈,不敢越雷池一步。相反,富有创造性的语文教师,往往巧妙地运用“旁逸”的教学艺术,能收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所谓“旁逸”,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故意从课文的字词句篇中跳脱开去,自然地引入带隐喻性质的事例、资料或自身的生活经验等,看似节外生枝的闲聊,实为旁敲侧击的暗示,最终使学生心领神会,恍然大悟,效果比“明示”更好。 如一位教师上《长江三日》这课时,故意以闲谈的口吻,娓娓动听地叙述自己游览三峡的体验,谈轮船在暮色中航行的艰难,谈迷雾锁江轮船抛锚时旅客的焦虑,谈船过暗礁险滩的惊险场面,谈江鸥在明丽的水面飞翔的和平景象……教师在不动声色中有意识地扣住《长江三日》的寓意和主题,而学生则完全处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听老师的讲述。接着教师让学生分析课文的寓意,学生大多能很快地作出恰当的回答: 作者通过三天旅游经历的描绘,揭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主题——人类社会就是冲破了黑暗和迷雾,经历了千难万险,才到达光明美好的今天。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接受了教师的暗示,轻松地理解了课文。暗示教学法认为,这种学习过程中的自发性、随机性和潜在性的无意识刺激,对学生有意识的学习能起到一种奠基和补充的作用,达到两者“双重交流水平”的和谐一致,从而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反向暗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明白道理,有时可以借助反向刺激物的暗示,使学生产生相反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起到正面启发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请看下面的事例: 一位教师发现一学生把抄袭来的作文交来,他心里有数却和蔼地说:“这篇文章写得多好哇!真想不到你的作文进步得这么快,看来你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吧。是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而我小时候就不懂得这个道理,写作文光想抄别人的,结果考试时题目一变就不会写了。从此以后我再看“作文选”时,就不再抄别人的内容,而是学习别人的写法,自己独立仿写,作文就慢慢地进步了。你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呢?”听到这里,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小声说:“老师,我错了,我拿回去重写好吗?”事后,学生主动地重写了作文,并从此坚持练笔,作文果然有明显的进步。在此,教师对抄袭的学生没有一句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而是心平气和循循善诱,既暗示抄袭的危害,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既巧妙地教给了正确方法,又鼓励学生建立起自信心,这是运用反向暗示法的一个成功教例。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