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教学教案 -> 化学教案 -> 化学说课稿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说课稿

    教案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化学说课稿    收藏本页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①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试剂和方法。②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③掌握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④练习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验和排气集气等实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体验在实验中学习和边学习边实践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常用药品和反应原理,制取和收集装置,以及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法:采用“引导——探究——活动——发散”模式,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法:教给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选择药品——选择装置——收集气体。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途径:提出问题——联想假设——实验探究——归纳比较——获取结论。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并解决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问题——制取二氧化碳——归纳总结——发散提高。
    五、课时安排:本节教材安排1课时
    六、教具准备:
    试管、锥形瓶(或广口瓶)、集气瓶、烧杯、分液漏斗、橡皮塞(单孔和双孔)、导气管(玻璃和橡胶)、玻璃片、镊子、火柴、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卡片、科学手记等。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①“舞台云雾”录像②“人工降雨”动画③二氧化碳与人类关系的组图三个层次,激发学生想要获得二氧化碳的欲望,从而进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主题。
    2、新课教学
    围绕主题,分解内容,让学生思考,提出并解决有关问题。
    步骤一:分解内容,提出问题。
    将探究主题分解为“药品、装置、收集检验”等几个小主题,学生围绕小主题分组讨论,小组交流。
    步骤二:学生交流,汇总共性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逐个分析解决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或出乎意料的问题,将共性问题继续由学生分组讨论,着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讨论的能力。
    问题:1、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
          2、实验室用怎样的装置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
          3、用什么方法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瓶?
          4、如何检验生成气体是二氧化碳?
    步骤三:投影交流学生答案,适时渗透实验注意事项。
    事项1:反应原理:碳酸钙+稀盐酸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    HCl      CaCl2   H2O   CO2
    事项2:装置气密性检验
    事项3:三种集气方法的比较
    通过比较,使学生知道收集气体的基本原理。
    步骤四:学生活动,制取二氧化碳。
    通过活动,让学生练习几种常用的实验基本操作,培养小组合作、提高效率的能力。同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步骤五:学生归纳,完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活动的过程,归纳所学内容,使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同时通过相互补充使结论更加完善。
    步骤六:发散学生思维,灵活运用知识,避免僵化教条。
    通过“想一想”“议一议”两个问题,开拓、发散学生思维,避免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提问学生、分析理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通过“查一查”培养学生课外自学能力及充分利用课外资料的能力,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为下一个探究课题作好铺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华东师大版《科学(七下)》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课堂教学点评
    本课题教学内容在原来的课程体系及现行单科课程模式下,属于初三化学教学内容。顾老师能根据《科学》这门综合课程的特点,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深入钻研教材,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大胆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探究氛围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体现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本节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学中,顾老师利用蕴含有丰富科学知识的2个录像片段,把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入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题,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问题意识,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通过有关二氧化碳用途的归纳,使学生对学好本课题内容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2、从突出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在传统化学教学中,本课题的教学完全可以采取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方法来进行,而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讲,采取这种教学方法效果也不错。然而,顾老师却选择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大胆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与动手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的答案。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完全是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自主解决了相关问题。显然,这种课堂教学行为明显优于传统做法,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再也不是“传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3、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途径趋向多样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主要途径。然而,在本节课中,我们欣喜地看到,除了教师和教材外,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课件、录像、实验等也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讨论,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更是思维方法的碰撞,课堂中所呈现的几处创新思维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可见,顾老师采取的这种教学变革是积极有效的。
    4、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充分尊重和发挥。本节课中,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已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独特见解的“学习者”,他们的某些思维已超越了教师既定的思维框架。例如,学生提出自然界有CO2,有没有CO?有没有CH2?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尽管是一种学习后的猜测,但这种猜测所隐含的创新意识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教育所孜孜追求的。其实教学的创新不在于教学本身的结果,而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及时地捕捉和激发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我想,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
    总之,本节课给了我们许多新的启迪,它使我们深切地感到:新课程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变化。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金”,一节课再怎样完美,也总有其不足之处,我们期待这节课能给大家有所启迪,能给课堂教学改革有所导向,这是我们的追求。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