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实习报告 -> 入党入团 -> 和谐社会 -> 范文内容

我看改革开放30年 从洋火匣子到液晶电视

范文作者:佚名    范文来源:不详    范文栏目:和谐社会    收藏本页

      “人家严老师家又搬回来了一台液晶大彩电,34英寸的,可气派了。”这消息传遍了西华池镇严沟圈村。

  年近花甲的严老师是合水县第一中学的退休教师,上世纪60年代他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合水县第一中学工作时,工资只有30多元,这在当时已属于高工资。但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严老师的工资再没有涨过。到了80年代,严老师的工资开始一次七八元地往上涨,后来是几十、几百地涨,如今严老师退休金已达2000多元。说起与电视机的渊源,严老师颇为感慨地说:“从‘洋火匣子’到‘液晶电视’,这电视机的变化可以看出我们生活的巨大变化。”

  严老师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直至到八十年代,我国物资紧缺,什么都要凭票供应,买粮要有粮票,买肉要有肉票,买油要有油票,买布要有布票。有的人家孩子多,粮食不够吃,还要找人口少、饭量小的人家把自家的细粮换成粗粮,这样才能保证一家人一个月的粮食够吃,买点肉都是想方设法要点肥肉。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供应的丰富,票证也逐渐被取消,可以说要啥有啥。

  谈起住的变化,严老师说,30年来,他共换了4次房子,第一次是单位分给的一间集体宿舍,后来又搬到一间独门独院、面积2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全家终于住上了学校盖的公房,40多平方米,当时全家人高兴得不得了,过去也没有装修一说,擦擦玻璃收拾收拾就搬进去了。随着收入越来越高,2006年,严老师选择在环境幽雅的村居民小区盖了一幢“小洋楼”。

  严老师最早买的家用电器是一台收音机。当时,周围的很多人都没见过,因为样子跟火柴盒很像,所以大家都叫“洋火匣子”。当时他最喜爱听的是每天准点播出的评书。上世纪80年代,陆续有人家买回了黑白电视机。那时,谁家有电视,晚上孩子们便拿着小板凳到这家去看电视。严老师记得非常清楚,他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1988年购买的14英寸“春风”牌黑白电视。那一年正赶上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在全国热播,村里的老老少少几乎每天晚上都聚集到他家里看电视,炕上,地下,屋里屋外都是人,那才叫热闹,“占个位置”成了那一年全村的常用词。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村里有的人家买上了彩电,严老师家也买了一台21英寸“熊猫”彩电。这台彩电一直用了10年。近年来,严老师家日子越过越好,于是又添了一台29英寸的平板高清电视。家里有了两台电视,老两口看一台,儿女们看一台,喜欢看戏剧的看戏剧,喜欢体育节目的看球赛,再也不用为看电视“争嘴”了。本来严老师觉得年纪大了不想再更换电视,可是儿女不同意,说电视小,回家看起来不舒服。于是,严老师就又搬回来了这台34英寸的液晶电视。(出处!)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