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论文中心 -> 英语论文 -> 论文内容

提高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策略分析

论文作者:本站    论文来源:本站整理    论文栏目:英语论文    收藏本页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育部,2003)。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动起来”,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不断获取语言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和创造力,才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英语新课程教学原则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教育部,2003)。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困生,为学困生提供参与课堂的平台,提高其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是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二、学困生课堂参与现状
    针对学困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显示,他们在课堂上大多“不愿学”,其主要表现为心不在焉,目光发呆,不积极思考,不回答问题,甚至讲话、打盹;并且“不会学”,主要表现为不记笔记,不参与活动,认知策略缺乏,遇到困难时不询问同学或老师,不倾听他人的回答,思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不能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当然,还有个别同学看上去在听课,实际上情感、思维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而且,随着年级的提高,以上现象便愈加明显。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Vygotsky,1978)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他们的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由外部注入的,而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启示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设置一系列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
    四、影响学困生课堂参与的主要因素
    通过研究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学困生课堂参与的因素可概括为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和课堂设计等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因素
    1.人格特征
    如果教师平易近人、幽默豁达,具有良好的修养和人格魅力,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学,学困生便愿意、敢于参与到课堂中来。
    2.教学风格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形式多样,充满激情,感染力强,就会产生一种磁石般的吸引力,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二)学生的因素
    1.自尊心
    学困生一般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不足,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学困生大多缺乏自信,不敢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动机不强,课堂上只是为了应付。
    3.意志
    学困生一般没有坚强的意志,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走神开小差。
    4.学习策略
    许多学困生不会学习,不能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不知道该如何听课、如何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5.学习成绩
    学困生往往因为成绩差、听不懂,从而缺乏听课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教学动力。
    (三)课堂环境的因素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平等会影响学困生的课堂参与水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会使学困生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被“卷入”到课堂教学中。
    2.班风学风
    班级有良好的风气,同学们纪律观念强,在课堂上安静有序,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富于激情均有利于调动学困生的参与欲望。
    (四)课堂设计的因素
    课堂教学抓不住重点,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内容太难会使学困生因听不懂而失去信心。教学方法新颖独特,手段灵活多样,有助于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设计问答题、安排学生到黑板前做题、安排学生提问、组织讨论等等,都能够“牵着”学生的注意力跟着老师“走”,使他们不断地参与教学活动。
    五、提高学困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学困生英语课堂参与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等方法,结合影响学困生课堂参与的主要因素,以及研究者自身的英语教学实践,从行为、情感、认知和监控四个方面就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行了讨论。
    (一)构建学困生行为参与的平台
    杜威(1990)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在“问题”中学,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通过活动实现个体自己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而“做”正是行为参与的一种外显形式,因此,教师应更新观念,改进教学,努力构建学困生行为参与的平台。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切实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创设积极参与课堂的氛围,提供参与课堂的平台。具体地说,教师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2.优化课堂设计,提供参与平台
    (1)教材的设计
    原封不动地按照教材平铺直叙地讲解,必然会使学生觉得味同嚼蜡。教师一定要有效活化教学内容,或增加删减,或调整顺序,抓住难点,突出重点。教学内容应设计得丰富有趣,贴近学生生活。
    (2)方法的设计
    教师应设法运用“示范—模仿”“激发—思考”“指导—练习”等多种模式组织教学,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讨论式等多种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活动的设计
    安排学生提问和课堂练习以及开展小组活动等均能使每个同学都具有直接参与的责任感,有益于提高学困生的参与性。设计小组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活动前语言和知识的输入要充分;活动中给予必要的帮助、指导和调控;活动后要给予有效的激励性的反馈和评价(刘贤凤,2004)。例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或开展辩论时,有时学困生不知如何表达,教师可以在活动前提供关键词和重要句型等,帮助学困生顺利完成任务。
    3.研究提问策略,精心安排发言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研究提问策略,精心安排课堂发言,促使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意提问的难度,要考虑学困生能否回答出来。有时也可以在上课前让他知道课堂上将会提问他某个问题,让他做好准备。其次,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不论正确与否都要给以充分的肯定,尽量找到他发言中的闪光点,用赞赏的口吻予以正面的评价。即使答错了也不要当场纠正,可以在作总结时重复正确的句子。再次,当学困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暗示,把他们往正确答案的方向引导。最后,提问后要合理控制等待时间。学困生往往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思考问题,教师要有耐心,不应因为他们表达不清楚或回答不完整就立即打断他的话,否则会挫伤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章伟央,2007)。
    (二)构建学困生情感参与的平台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教学不应只注重语言学习这一外部行为,而应将语言教学看做是一个完整、复杂的人所参与的活动,因此教师不应就教语言而教语言,还应了解学习者的心理和体力因素,尽量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开发他们的良好情感和智能资源(武丽玢,1998)。
    1.设法培养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1)要通过典型事例激励学困生
    运用学生身边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学生做榜样,树立“别人能进步,我也能进步”的信心,形成“不看聪明看勤奋,不看起点看进步,不看现在看将来”的思想,树立“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的信念,教育他们“努力了便无怨无悔”,只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刻苦学习,他们也能取得好的成绩。
    (2)要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任何一个学困生都可以取得进步,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只要有一点进步都及时肯定和表扬,将其进步归因为其自身的努力,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强化其学习动机,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课堂参与的内驱力,教师要采取措施激发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采用恰当的方法导入新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即兴请学生编造例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中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既让优秀生“吃得饱”,中间生“吃得好”,又要防止学困生“吃不了”。此外,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利用直观教具以及各种电教设备等方法也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课堂。
    3.真诚关爱学生,建立融洽关系
    教师要用爱心温暖学困生的心灵,对他们态度好一点,教育耐心一点,多关心一点:问一问学习状况,谈一谈生活中的困难。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对学困生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苛刻,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斥责。当他们成绩不理想时,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一对一地进行辅导、面批作业,帮助其查漏补缺,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认识到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位置。当然,对于个别长期过于麻木疲沓的学生,有时这种关爱并不能奏效,可能与适当的训诫相结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注意方式方法。
    (三)构建学困生认知参与的平台
    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指出,企图通过外部注入知识的教学是难以奏效的,因为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主体积极参与、主动吸收知识(同化)、主动构建自己脑中的知识体系(顺化),才能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认知参与,激发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构建,从而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1.培养学习策略,促进认知参与
    掌握学习策略有助于促进认知参与,因此教师要重视学习策略的培养,使学困生学会学习,学会参与;提醒学困生课堂上应动脑、动手、动心,力争课堂上就掌握所学的内容;指导学困生记课堂笔记,帮助他们掌握科学记忆单词的方法,学习词汇和语法不能仅靠死记硬背,教师要指导他们注意理解、观察、总结和对比;要求学生准备专用本收集每次作业或检测中的错题,及时分题型订正,经常复习以避免再次出错。
    此外,教师可为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技巧和方法进行指导,例如,利用上下文语境猜测听力内容,鼓励学困生敢于开口而不要担心说错,善于运用scanning和skimming快速阅读文章,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运用上下文和构词法猜测生词,掌握书面表达的步骤和写作策略等等。
    2.营造提问氛围,激发思维参与
    学生提问,说明他们在主动思考,这是认知上参与课堂的表现。教师应该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请,不能不懂装懂,营造争抢提问的氛围。教师还要强调,能够提出问题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对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任何人不许嘲笑、挖苦,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顾虑,使学困生从不问到敢问(章伟央,2007)。
    教师要认真对待学困生提出的问题,对于有代表性的好问题应给予表扬,以强化他们提问的习惯。有时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应耐心细致地解答,并加以强调。要注意分析学困生出错的原因,了解他们的答案是什么,帮助他们分析错在哪里,引导他们通向正确答案。
    (四)监控参与过程,提高参与效度
    认知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知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郑秋萍,2006)。因此,强调学困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还要重视参与的有效性,要注重学困生思维的参与,使他们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能力(仝亚军,2010)。
    教师要注意监控学困生的听课状态,尤其要避免出现个别同学看上去在听课,但实际上思维并没有真正参与的情况。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看他们是否在动口;学生在写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们是否在认真写,以便能够及时用适当的方法提醒开小差的学生。在开展英语讨论或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时,教师要监控活动过程,注意学困生是否动脑、动手、动口,是否在真正参与。
    学困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学困生在课堂参与度提高后,学习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学困生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转变他们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对他们要有耐心,持之以恒,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开发智力与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久而久之,其课堂参与度必然会有提高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