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文章结构形式的认知和探求,是作文教学最为关键的环节。本文从中学生作文教学的实践入手,依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讨论了对学生进行文章结构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写作水平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文章结构能力;训练方法
作文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诸如观察积累、审题命意、谋篇布局、定体选技、行文表达、选词造句、修改润色等等,所有这些都要列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贯穿于学生的训练过程。但是,上述这些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切不可平均用力,必须做到严格的针对性训练,以避免事倍功半的低效劳动。在平时作文批改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文章:思想可取,材料也多,但无章法,东拼西揍,结构上残缺不全,读起来十步九回头,读完仍摸不着头脑。问题的症结在于:许多学生没有掌握运思谋篇、结构文章的基本方法。毛泽东同志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结构,培养学生结构文章的能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章结构的功能在于“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沦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梁启超在他的《作文教学法》中也提出了“以结构为主”的训练主张。鲁迅先生极有感触地说:“以前那种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以后要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致叶柴》)“要立定格局”,就是要求在写作动笔之前,必须增强结构意识提高结构能力。可见文章结构在写作中具有技术性价值,是应该下功夫去培养、训练的。 在教学实践中,依照《大纲》的要求,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文章结构能力的综合培养,以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常见文体基本结构形式的分析归纳。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表象及其规律的辩证统一体。所以,作为与人们思维形式相对应的文章结构,也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按照这个思路来考虑问题,就不难归纳文章的基本结构了。有人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文体里归纳出文章的六种基本结构:①时空型结构;②逻辑型结构;③情感型结构;④情节型结构;⑤总分型结构;⑥并列型结构。这种归类概括性较强,有一定指导性,但对学生来说,显得太抽象,不够直观。在教学实践中,最好是参照上述分类,采用结构模式的方法向学生介绍。例如,记叙文“顺叙型”结构可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基本模式。又如,议论文“总——分——总”型结构模式可表示为:“总——分——总”型结构〖JB({〗引论(总)……立论
本论(分)〖JB({〗……论据一……论据二……论据结论(总)……尾论【说明:本论部分的各个分论,既可以呈并列状态,也可呈递进状态。】
这一结构模式基本反映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思路,即发展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二、模仿范文的结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
入选教材的文章,大都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文章结构形式,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的借鉴材料。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鼓励学生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勇于创造,这是学习范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例如,学习鲁光的《苦练》,使学生明确本文的结构是:(一)交代苦练的背景及缘由;(二)记叙苦练的经过;(三)苦练的结果。也可让学生按此结构写一篇《苦练》。学了宗璞写的《西湖的绿》,明确本文的结构:(一)交代游湖原因和时间,着重写西湖六月的独特风光;(二)具体写西湖夏日的绿色之美;(三)游览结束,盛赞西湖的神奇,总结全文。可让学生写一篇《游×××》,学习了吴晗的《谈骨气》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说勤奋》等。通过类似的训练,提高学生写作学习的“悟性”,促进学生缩短由书本知识到写作能力的“迁移”过程。
三、通过文章结构形式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相关联想能力。
通过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的比较,明确不同的文体,其结构是不同的。例如,李大钊的《“今”》和朱自清的《匆匆》都是要人们珍惜时间的名篇,前者是议论文,以理服人,即用讲道理的方法去说服人,所以按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来写,先提出论点,然后分三步阐述道理,最后一句总结,再次强调论点。后者是抒情散文,以情感人,即用生动形象的叙述描写去感染读者。作者一方面描写时间匆匆流逝并且一去不复返;一方面描写自己虚度岁月,事业无成,从而构成鲜明的反差,使读者无意中强烈地感受到必须珍惜时间,所以采用了这样的结构形式:(一)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二)写“我”因感悟虚度年华而惶恐;(三)具体写时间匆匆;(四)写“我”由感悟而发奋的心境;(五)抒情结尾。
相同体裁的文章,可通过作文讲评,比较几个学生作文中所采用的不同结构方式,以求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运用单元教学形式,比较几篇课文的结构方式,领悟作者文章结构选择的共通性和各自的独到之处。例如,同时写景的散文,茅盾的《风景谈》采用的是“时空并列式”结构,具体方式是:
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六段景物描写就像幅画一样平列在读者眼前。而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则采用“时空递进型”结构,全文内容是按以下方式排列组合:
通过比较,学生知道茅盾的《风景谈》重在“谈”,采用“时空并列型”的结构方式,便于每段描写之后插入作者充溢情感的议论,分析每幅画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并通过这些议论,将六个画面联缀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解放区军民火热战斗生活与崇高精神境界的赞美之情。而碧绿的《天山景物记》则重在“记”,通过游历天山的美丽景物的记述和描写,构成一幅雄丽优美的艺术画卷,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强烈感情,采用“时空递进型”的结构方式,使作家的创作目的得以圆满实现。
四、按照文章结构的一般要求,对学生进行打腹稿的训练。
这是文章写作构思阶段的有效训练方法,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十分喜欢用这种训练方式,他在自己创办的农民子弟学校里就常用这种办法教学生作文。他认为文章结构的安排,是教师应当集中精力帮助学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作文之前他总是启发学生各抒已见,讨论写什么,怎么写,随后选择较好的方案,采用较好的结构方式来安排文章内容,并把各自思考成熟的“腹稿”说出来,互相交流讨论,评出好的方法,再指导大家的写作。如此举一反三,简便易行,省时省力,是一种效果很好的训练方式。例如,要求学生写《掌握语文知识要下苦功》这样一篇议论文,让学生思考、讨论、比较各自的“腹稿”后,最后选择了这样的一个结构提纲:掌握语文知识要下苦功,所谓下苦功,就是要“自找苦吃”。
一是苦于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即使因此“口舌生疮”、“手肘生茧”也不为憾。
二是苦于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是苦于思考,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如果懒于思考,那正有悖“学而不思则罔”的古训。
四是苦于修改,抱着“新诗千改始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训练。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
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
又如,我们可以根据“一事一议”的结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引→析→点→联→结”的模式,进行“读后感”一类文章的构思训练。“引”是引述原文,“析”是评析原文,“点”是指点原文的启示,“联”即联系实际展开论述,“结”指照应开头,归纳结论。通过这种严格训练,使学生循序渐进,进入正确的思维轨道,久而久之,便会由熟生巧,写出好文章来。
五、进行文体定格训练。
所谓定格,是使学生在写作之前,按照命题的文体要求,明确该命题的语体和结构方法的要求。这是中学作文中最基础的一知,也是较切实的一种训练步骤。其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要求学生对文体(特别是应用文体)中人们约定俗成的格式,熟识牢记,然后,有选择地对其进行定格训练。例如,要求同学按照《申请书》的基本格式:“标题”——“称呼”——“正文”(内容及理由)——“敬词”——“署名和日期”,作固定格式的写作训练。
第二种方式是,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归纳各种范文的结构特征,进行“入格习作”训练。例如,可要求同学参考课文《理想的阶梯》,以归纳出来的“总分型”议论文“并列式分论”模式为指导,写一篇《理想的实现》的议论文。实践证明,理性认识的确认必须建立在事实的积累和科学实践的基础之上,通过指导性明确的定格训练之后,若遇到类似的写作命题,学生便能有效对付,应变自如了。
六、进行同类文体不同表现方式的“变格训练”。
如果说“定格训练”属于基础性的模拟型的训练,那么“变格训练”便是属于提高层次的训练了。在指导学生进行较为熟练的“定格训练”之后,就应当注重能动的“变格训练”,使知识迅速转变为创造能力。以写记叙文为例,可就一个题材让学生作“顺叙”、“倒叙”、“插叙”的“分叙式”训练,然后启发大家作比较分析,取长补短,确定结构比较复杂的综合叙述方式,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综合训练,将三种记叙方法穿插运用,丰富记叙
作文教学应重视文章结构能力的培养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其他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