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论文中心 -> 文史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论文内容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教育理论论文    收藏本页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实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目标,使高等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关键所在。1994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会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又进一步对高等教育 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为了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指示精神,我们召开这次高等 教育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学习、领会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体 制改革的有关精神;交流、总结近几年来已在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情况;着重讨论进一步推进高等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政策和措施。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国家教委和中央有关部委、有关省市教育部门及 高等学校的同志们进行了半年多的准备,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提交 这次会议讨论修改。下面我着重就三个方面的问题讲一些意见。

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经济、政治、科技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以后,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也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近几 年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 面的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新进展。

在改革办学体制方面,企业等社会各方面参与办学,民办高等学校、合作办学都有所发展,由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开始打破,正在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办学的新格局。

在改革管理体制方面,政府职能逐步转变,管理正努力向宏观转移,通过中央部委和省、市、自治区政府的共同努力,各种形式的共建共管、联合办学等形式,逐步改变学校原有的单一隶属关系和单一经费来源的状 况,增强了学校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能力,逐步加强了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统筹作用。

在改革投资体制方面,在政府按《纲要》提出的“三个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的同时,学校逐步改变单纯依靠财政拨款的观念,走社会、企业、校办产业以及适当收费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路子,一部分学校的办学 条件有所改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资体制逐步形成。

在改革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方面,招生计划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体制,并正在逐步扩大调节性计划;收费制度正在改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公费生和自费生“双轨制”的基础上,逐步进 行并轨,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和完善奖学金、贷学金以及特殊困难补助制度相结合;在一定范围内以“供需见面 ”和“双向选择”为主要内容的现阶段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原则已被普遍接受并推广,为长远毕业生就业制 度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内人事、分配、住房及保险福利制度的改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对提高教育质量、科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各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但是,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不相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之间的责、权、利划分得不够明确和规范,总的来看,学校还没有真正改变其主管部门附属机构的地位,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力很有限,自我约束机制也不健全。

2.中央教育行政部门、中央其他部委、总公司、总会以及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其他业务厅局分别办学与管理而形成的学校单一隶属关系和条块分割的局面尚无实质性转变,造成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教育 资源配置和学校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办学效益不高。

3.部分行业性强的学校专业设置过于单一,专业面窄,不适应现代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利于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专门人才供求社会化以及行业 变化、人才流动的需要。

4.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企业下放,一些部门、行业本身不仅对人才需求,而且对包括部属高校在内的直属单位的管理方式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一隶属关系的部门办学体制的逐步改革势在必行。

这些问题的存在,突出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适应。因此,当前要特别着重抓好管理体制的改革 。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牵涉到高等学校结构和布局、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分工、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等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

第一,历史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从新中国建立以后,几经变动,每次变化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也存在一些后遗症。某些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重视。

从1949年到1956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的初创时期。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国家对高等教育也实行集中统一领导,高等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委为主举办和 管理。到1955年底,全国有高等学校227所,基本上均隶属于高教部和中央有关业务部门领导管理。 
从1956年到1960年,是高等学校下放并大发展阶段。1956年6月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认为 集中统一过多,影响地方办学积极性,开始逐步下放。到1958年,主要由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管理的229 所高校中的187所(约占学校总数的81%)下放地方领导管理。这种权力下放,对改变高等教育办学和管 理权限过分集中,发挥地方办学积极性起了很好作用。但是,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缺乏宏观指导,没有建 立必要的法规,加上当时处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之中,仅三年时间,全国高校由229所猛增到1289 所,不仅超越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也违反了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1961年至1965年,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总结五十年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63年5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试行草案)》,《决定》明确规定:“对高 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制度”,并对两级的分工作了具体规定。到19 65年,调整后全国共有434所高等学校,其中高教部直接管理34所,中央有关业务部门管理149所, 省、市、自治区管理251所。至此,我国高等教育条(中央部门)、地(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分级管理的 模式和格局基本形成。

此后,十年“文革”动乱,高等学校遭受到破坏性的大规模下放和撤迁,造成了空前灾难。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全国高等学校恢复到404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得到恢复并进行了许多改革。1978年,高等学校增加到598所,其中教育部属38所,其他部委属217所,省级地方政府属343所。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是我国高 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两个重要文件。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 于当时经济、政治、科技等体制改革尚未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适应状况还没有象现在这样突出。

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化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说,五、六十年代乃至延续到八十年代初期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虽然几经演变,但从总体上说,一直是国家集中计划、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分别办学并直 接管理的体制,是与当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献。但是,过去的几度“下放”与“上收”的反复,主要是解决学校的领导关系问题,而没有把改革的重点放 在促进条块有机结合和使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上,结果改来改去,主要是换了一种依附关系,换了个“ 婆婆”,仍缺乏统筹规划;而且由于没有建立必要的法规,曾出现过“一放就乱”、“一乱就收”的现象,有 些学校在“放”、“收”的过程中学校建设和教学工作还受到较大影响。

历史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也使我们的一些同志产生顾虑,误以为我们现在的管理体制改革是过去“下放”、“上收”的一种重复。因而,也增加了现在改革的难度。我们现在的管 理体制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下放”、“换婆婆”,更不存在又一次“上收”的问题。这次高等教育管理体 制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高等教育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更加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 展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了高等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职责分明、职能规范, 管理有序;为了更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业务部门、全社会和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共同支持和办好学校 ,特别是办好一批高层次的学校;为了高等学校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办学效益。

第二,我们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