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论文中心 -> 语言教育论文 -> 其它教育论文 -> 论文内容

儿歌与幼儿音乐能力的培养(中)_其它教育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栏目:其它教育论文    收藏本页

    附图{图}
    金波的《小螳螂》是一首很好的儿歌。按照原作,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节奏句式:
    附图{图}
    附图{图}
    为了发展幼儿的节奏记忆,我们把这首儿歌的节奏作了一些修改:
    附图{图}
    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儿歌内容设计各种类型的节奏片断,让幼儿做回声式模仿,锻炼他们的节奏记忆 。学习富有童趣的儿歌节奏片断比单纯的节奏拍击模仿更易为幼儿接受和掌握。进行这种练习前,可以根据音 乐教学进度由简单到复杂地设计节奏类型。练习时,可以从结合儿歌内容的节奏拍击模仿逐渐过渡到单纯的节 奏拍击模仿,每次以四二拍两小节的长度为宜。
    附图{图}
    附图{图}
    六、二声部节奏训练
    多声部听觉和多声部协调配合能力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儿歌对幼儿进行这方 面的能力训练。这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听觉能力、配合能力,还可以丰富儿歌的表现力。例如,我们把 幼儿分成两组,以
    附图{图}
    附图{图}
    作为固定节奏型,先让一组幼儿朗读两遍这个节奏型,然后让另一组幼儿开始朗读常瑞的《踩高跷》(正 月里,好热闹,/村子里,踩高跷。/叔叔扮个猪八戒,/腿儿长长个子高。/走一步,摇一摇,/摇来摇去 摔不倒。/爷爷乐,奶奶笑,/小娃娃们追着跑)。这时,朗读固定节奏型的声部始终伴随,形成类似音乐中 的二声部的效果。
    安排这种练习时,我们首先要分析儿歌内容,然后根据音乐教学进度和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合适的固定节 奏型并配上象声调。需要注意的是,所设计的固定节奏型应该和儿歌本身的节奏有一定的对比,才能产生此起 彼伏、区别变化的效果。如山东民歌《花蛤蟆》(绿蛤蟆,花蛤蟆,/满地蛤蟆叫。/伸着个腿,大粗腰,/ 瞪着个眼,赛灯泡,/喂哇,喂哇,真会叫。/猛一跳,丈把高,/嘴一张,像小瓤,/蹦着还会叫,/喂哇 ,蹦着还会叫)的固定节奏型可以设计成
    附图{图}。
    唐鲁峰的《小树叶)(小树叶,会说话,/你听:/“哗啦啦,哗啦啦,/风大啦!风大啦!”/小树叶 ,会说话,/你听:/“沙沙沙,沙沙沙,/风小啦!风小啦!”/小树叶,会说话,/你听:/“唰唰唰, 唰唰唰,/下雨啦!下雨啦!”/风停了,雨住了,/小树叶,不响啦)的固定节奏型可以分别用:
    附图{图}。
    幼儿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我们还可以启发幼儿自己设计固定节奏型,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对于那些不包含象声词的儿歌,可以用手单纯拍击或用打击乐器敲击固定节奏型,节奏型可以多种多样。 例如许浪的《大楼房》(盖、盖、盖楼房,/我搬积木你帮忙。/一层红,一层黄,/样子好看又大方。/一 层白,一层绿,/楼房不断往上长,/一下长到天顶上,/窗口挂个大月亮)的固定节奏型可以设计成
    附图{图}。
    练习时,先单纯拍击固定节奏型数次,在对固定节奏型熟悉之后,再配入儿歌朗读,形成二声部。
    教学中还可以为某些儿歌设计类似歌曲轮唱形式的二声部。练习时,把幼儿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幼儿先朗 读,另一组相隔两拍后朗读,这样就会产生此起彼伏的二声部效果。要注意的是,这类练习适宜选用带有象声 词的儿歌,设计时要利用实词与象声词的重叠,以避免发生词意混乱,听不清楚的现象。如杨兆民的《好朋友 们来联欢》:
    !小青蛙,呱呱呱,
    !小青蛙,叫什么?
    !呱呱呱呱呱,邀请米老鼠,
    !呱呱呱呱呱,邀请唐老鸭。
    !好朋友们来联欢,一起到我家。
    此外,还可以根据儿歌所描述的意境,为儿歌设计多声部的打击乐器伴奏。例如朗读《雨铃铛》(沙沙响 ,沙沙响,/春雨洒在房檐上。/房接上,挂水珠,/好像一串一串小铃铛!/它在招呼小燕子,/快快回来 盖新房)时,可使用沙锤、撞钟、三角铁等进行伴奏,以锻炼幼儿的节奏感和多声部的配合能力。
    (未完,待续)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