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教学教案 -> 历史教案 -> 历史说课稿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

    教案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历史说课稿    收藏本页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一历史教师刘屿,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1、说教材  2、说教学流程  3、说特色

    一、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统一国家建立》中的重点课。课本内容包括三部分:1、张骞通西域2、丝绸之路3、班超经营西域.其中,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是重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本课的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西域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针对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的特点,同时,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

    1、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提倡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因此,!我力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张骞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和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了解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及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教学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正确认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比较、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与自已研究的主题相关的历史资料、文献资料的能力;再通过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设疑,培养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思维能力,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达到察古鉴今.最后,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人际沟通和协调各种关系的基本能力,并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思想和成果。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老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张骞、班超的报国理想、无畏勇气和开拓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中华文明,共同缔造了中国历史。两汉时,加强了对边疆一些地区的管辖,密切和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3)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对外开放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

    (4)认识到现在中国政府对外开放政策和致力国家建设的举措,畅想丝绸之路的未来。

    二、说教学流程(包含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发挥学生和教师双主体作用,因此,我采用以教师指导,促进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授本课。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和课上两部分完成。

    (一)课前准备过程(主要为课上部分做准备)

    设计依据是: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相互认同和接纳;探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

    具体步骤如下:

    1、提前一周下发活动预案,由教师根据本课内容合理安排拓展,精心布置四个小研究课题:(1)丝路名字由来(2)丝路上的人物(3)丝路上的明珠(4)丝路在新疆。

    2、学生分组:以学生的兴趣,经验和个性特长为依据,在自愿基础上选择同一探究题目的学生组成一组,合作研究。每组设组长,由组长分工.

    3、注意事项:教师在活动预案下发的同时引导学生预习基础知识,特别要强调学科间的渗透和整合。例如,语文方面的相关古诗词涉及丝路上的明珠,“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地理方面,包括对多幅历史地图的识别及绘制,通过地理的地貌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政治方面: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情感价值观方面:包括重点人物的精神及贡献。

    4、提供教学资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供参考学习探究的教学资源。如:视频《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古代史话》、《中国少儿百科全书》。相关网站:灿烂的中国文明、人教网、丝绸之路等等。

    5、成果审核:经过分析、讨论、归纳、整合资料,形成对问题的认识,每个活动小组上交一份作业, 送至老师处审核。要求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形成总结材料,并配以文字讲稿,(要求每组不超过五分钟)

    在课前准备基础上,我将本课课上内容依次设为三个大环节,主题分别是:1、丝路的苍桑  2、丝路的再现  3、丝路的展望

    (二)课上部分

    1、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课前播放歌曲《梦驼铃》,展现雄奇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以形象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2、教师引导,互动释疑——主题一:丝路的苍桑

    这一环节涉及西域的地理概念,古今地名的变化,丝路的变迁等一系列难点,因此, 以我的讲述为主,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来突破,运用动画效果,直观、生动的进行必要的讲解,使学生短时高效的掌握重点。

    3、成果展示、汇报表演——主题二:丝路的再现(中心环节)

    设计依据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美感,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这个环节的主体完全是学生.汇报的内容是课前布置的四个小课题。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丝路名称由来学生可以用讲课式,丝路上的人物由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模拟表演。丝路上的明珠和丝路在新疆,学生可以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各景点,如秦始皇陵、寞高窟,罗布泊和楼兰古城等等。也可以调动下面学生互动。成果展示后,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而后,提出问题——丝路在中外交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讨论简短总结.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三个主题:丝路的展望。

    4、拓展延伸,留有余味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

    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布置问题(课后延伸部分)请同学用文字或图画畅想丝绸之路的未来。

    三、说特色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突出了三大特色。

    1、充分运用多媒体,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嘴、动手”能力,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既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

    2、在师生探究式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3、注重加强历史学科与地理、语文、政治、生物等学科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意识。

    以上是我对全课的理解和设计,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