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教学教案 -> 地理教案 -> 初一地理教案 -> 教案内容
  • [ 收藏本页教案 ]
  • 天气与气候-教学教案

    教案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不详   教案栏目:初一地理教案    收藏本页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

    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⑷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天气预报图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⑵通过让学生记录天气预报及空气质量预报的有关数据,使学生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⑶通过收听、收看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和全市空气质量预报的节目,了解家乡的天气及大气环境,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⑷通过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⑸通过师生互动,构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㈢教学重点和关键:

    从日常生活入手,着重区别“天气”与“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天气预报。

    二、教法阐述:

    ㈠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此法能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过程有两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更重要的是从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的能动飞跃。这是教学实效性的具体体现。

  • 上一篇:海陆的变迁-教学教案
  • 下一篇:地形和气候-教学教案
  • 加入收藏】【告诉好友】【 】【打印此文】【回到顶部】【关闭窗口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