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您当前的位置:57365.com -> 语文专题 -> 文学讨论 -> 历史小说 -> 文章内容
  • [ 收藏本页文章 ]
  • 历史小说《马克思》创作大纲

    文章作者:本站    文章来源:本站整理   文章栏目:历史小说    收藏本页

    篇历史小说《马克思》创作大纲

     

    一、写作意图

     

    近一百六十多年来,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现实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许只有佛陀、耶稣、孔子、穆罕默德等少数几个人可以与之媲美。马克思的人生经历、人格魅力、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也充满传奇。誉之者,将其视为新时代的耶稣与神,其理论学说也成为新的圣经;毁之者,视其为蛇蝎、洪水、猛兽,垃圾和邪恶的代名词。

    作者试图拨开层层迷雾,掀开马克思的神秘面纱,向您展示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青年马克思的形象,为您刻画一个真实的、为追寻真理而不懈求索、不惧牺牲、平凡而伟大的马克思的形象,为您描绘一位科学巨匠的哲学思辨的心路历程;它承载着作者对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对共产主义的反思;为您描述了产生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欧洲背景和历史背景;在大同主义的探索中,建构马克思主义与大同思想的契合点。

    马克思是历史的殉道者,千年伟人,思想巨匠,革命导师,但他是人,不是神。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有他的性格弱点和一些不良习惯,他的若干理论见解未必比他的论敌正确。他无愧于历史和人类,而就世俗的眼光来说,他不是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

     

    二、写作准备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马克思》(上)虽然仅有20多万字,称不上煌煌巨著,作者却付出了巨大劳动、艰辛和牺牲。一是在阅读上可谓是遍寻资料,博览群书。阅读各种书籍、史料上千种。《马克思》的创作可以说是一次时间上的马拉松。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历时三十二年之久。作者在1978年至1984年上大学期间就阅读了马恩的全部著作,读了多种马克思、恩格斯、燕妮等人的传纪,读了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大量著作,读了大量政治学、哲学、历史、思想史、科学社会主义史、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欧洲文化历史地理、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书籍,读书笔记亦写了不少,有十六本之多。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马克思与燕妮》,著述了近30万字的《理想社会史》。还在校园文学刊物《开拓》编辑部兼任编辑。在剧本写作的前后,沙叶新的《马克思秘史》、苏联的电视剧《青年马克思》甚极一时,这对我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压力。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我曾就有关问题向于光远、密加凡、张超群等著名学者及沈虹光、喻杉等著名作家讨教过,他们给了我一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当时青年报的编辑许世奇先生知道我写有关于马克思的剧本后,便多次向我约稿,希望我改写成故事在他们的报纸上连载。后来以故事的形式在《武汉青年报》上发过一部分。由于剧本完稿后,我又投入到一部近三十万字的会计史著作的翻译之中,加之学业也挺紧张,由于不务正业,有的课程多次补考,实在是无时间修改定稿,便辜负了很多人的一番美意和衷心期待。

    参加工作21年后,在2005年5月至8月,我克服工作繁忙、天气炎热等困难,排除各种干扰,修改剧本,一心写作。开始只是想以省事、快捷的方式修改一下,后来,我发觉这样不行。必须重新构思,发掘史料,以历史小说的形式来写。这样更便于反映马克思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战斗生活,也便于发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个思想者的想象、思索和创作空间。当时,小说计划写成5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为了检验它的效果,事实上也可以独立成篇,先期写成《青年马克思》,近11万字,亦做过几次修改。小说写成后,曾在《汪潮文集》中予以收录,中文在线发表,也曾投给中国青年出版社,一审二审都通过了,但最终未能出单行本。这次写作和2011年的重写和定稿过程中,我又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史料,包括马恩原著、宗教、哲学、历史、传纪、文物、建筑、地理、习俗、服饰、艺术等等。而且,作为一个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我一直在研究、思考、著述相关问题,撰写相关著作。

    二是做好文学、思想理论上的准备。虽然,我有长期的文学修炼、爱好,曾经是一个文学少年、文学青年,也一直未曾中断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和创作,但,我的身份太多,兴趣太广,不能专一、专注;再者,我学的专业,所从事的工作都与文学不搭界,非文学科班出身。总体来说,大学阶段和新千年以来,是我从事文学作品阅读、理论研究和创作的两个高峰期。我购买和借阅了大量文学理论书籍,也在网络上作了大量阅读,文学修养日益精进,日趋成熟。我也长期从事文字、记者工作,当过杂志主编,现在还兼任一些期刊的顾问、编辑工作,担任作协的领导职务,有丰富的文学实践经验。我从事过多种文学创作和文字活动:公文、新闻报道、地方志、年鉴、宣传、编辑、论文、论著、翻译等等;就文学创作而言,涉及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词、诗歌,评论、理论,报告文学,故事,剧本等等。为写《马克思》,我又特意阅读和温习了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到现代的大量的西方作家的作品。从他们那里吸收养料。在创作的同时,我一直在从事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其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思考和研究,通过我的一系列著作、论文可以看出涉猎面很广,对于政治学、哲学、历史、政治思想史、哲学史、各种宗教、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政治、城市学、战略学、历史人物等,古今中外、东方西方兼修。对马克思的家庭、社会背景,成长历程,欧洲社会历史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产生的背景,理论来源,马克思学说本身,以及结合近代、当代的实践,对未来的思考等等有较深研究,对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是做好物质上的准备。为这次重写,我于2010年3月,到马克思曾经生活、学习、工作、战斗过的10个欧洲国家作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收获当然颇丰,我对马克思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有了亲身体验和感受,对欧洲文明有了近距离接触。使我的写作更为顺利,对山川、河流、建筑、器物、生活习俗等等可以做更细致的描述。另外,我这几年没做别的什么事情,专事写作,心无旁鹜,十分专注。

    四是舍得,多有牺牲。为写作、为研究、为革命我多有牺牲。大学多读两年,少拿两年工资,晋级也一直吃亏;为改革,曾被压制几年;从07年开始,主动要求自我放逐,一心一意写作;为写作,也跟前妻离婚。这些年来,我放弃了自己的一些爱好,很少娱乐,只参加一些必要的有益的社交活动,生活状态几近苦行僧。

     

    三、写作构想

     

    一、体裁

    经过前期的电影文学剧本阶段,最终定位为历史小说。以小说的写作手法为主,辅之以传纪文学的手法。写马克思的传纪可谓汗牛充栋,也不缺我这一部,而以小说的形式刻画马克思我是首创。这更便于在尊重历史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空间,为人们呈现一个鲜活、灵动、生动的马克思的形象,作者还可以对主人公的人格和思想进行解读,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阐述。

    二、结构

    《马克思》最终将成为一部60万字以上的长篇,分为上、中、下三册,现在写的只是上册,即青年马克思部分。大致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也有倒叙。上册分人物表、前言、后记和十八章。

    《前言》主要是对马克思的生平事迹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做一个总体评价,也有几句关于本作品的推荐语。

    《第一章家庭与童年》写马克思的家庭、故乡,德国的历史地理,马克思儿时的生活,燕妮的家庭背景。

    《第二章就读市立中学》、《第三章 非凡的作文》至《第四章优秀的毕业生》写马克思的中学生活。1830年10月至1835年8月,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弗里德里希•威廉市立中学)就读了五年。他各门成绩都不错,德语、历史、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几门的成绩更为突出。要重点记述他那篇著名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其抱负崇高、思想严谨、文笔优美而成为千古传颂的杰作。要描述后来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马克思,中学时代就关心民众疾苦,参与政治运动的经历。

    《第五章 古老大学》、《第六章活跃而不安分的青年》记述马克思在波恩大学的学习生活。在执业律师、父亲亨利希·马克思的建议下,马克思选择就读法律专业。而马克思的最爱是哲学和和文学。这一学年,马克思勤奋好学,十分用功,选修了十门课程,在哲学、法律、文学方面下了苦功。马克思在十三四岁到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是一个热忱的文学青年,曾沉湎于诗人之梦。他从中学时代就开始写诗,如《查理大帝》等。上大学后,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左右诗歌和艺术”,并围绕这一目标来安排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学习、社交。大学一年级着重选修文学艺术方面的课程,还参加了诗歌团体。1837年夏天,他还打算出版一个戏剧评论杂志,又亲自编订了自己写的四本诗册。马克思在小说《斯科尔皮昂和费利克斯》中嘲笑保守的宗教信条和庸俗的小市民,总是“截手裁脚,截掉人间的幸福”。在姐姐索菲娅的纪念册和笔记本中,还保存有他的两本诗集。这些作品写于1835年马克思17岁到1837年19岁之间,后来均收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在诗歌中,他反对把人生弄成“盲目机械的钟表”和“时辰的历本”,宣称自己要“在与风浪搏斗中锻炼成长”,“面对着整个奸诈的世界,我会毫不留情地把战挑”。

    青年马克思学习上用功,思想上狂放,生活上比较放荡,也有不少毛病,如喜欢聚众喝酒,同乡会聚会时,都是自掏腰包,马克思比较豪爽,花了不少的钱,有时,父亲给的钱不够花,他还借债。难怪父亲总是责备他花钱没有计划,寅吃卯粮,一年就花了700塔勒,而那时一般职员的年薪才500塔勒,像阔佬似的。而且,他一生都这样。他曾与波路西亚同乡会的菲力斯决斗,在决斗中获胜并“光荣负伤”。此事虽然事出有因,但正如他父亲所言,“难道决斗也与哲学密切有关吗?……一个有理智的人,是能够很容易地、体面对这一套不予理睬的,让人尊重自己。”1836年6月,大学当局故意找岔,将不“安份守己”的马克思以在夜间酗酒喧闹为名关禁闭一天。被关禁闭的马克思也不安分,几个要好的同学陪他在禁闭室打扑克、聊天,继续喝酒。

    《第七章 私定终身》、《第九章 炽热的爱情》和《第十三章 结婚》描写马克思与燕妮的爱情、婚姻生活。

    1836年那个火热的夏季,马克思和燕妮私订终身。马克思与她从小一起长大,真正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彼此倾慕与欣赏。他们颇有共同语言,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马克思回家度假,他向燕妮畅谈了在波恩的见闻及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从波恩的秀丽风光、文物古迹到大学生的浪漫生活,从花环社的赛诗会、大学课程的学习到同乡会的风波。燕妮是一位忠实的听众,总是听得那样的入神,她那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不时流露出惊叹、羡慕的神情。她欣赏马克思的远大抱负、真知灼见,爱慕他的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杰出才华。在马克思眼里,燕妮高贵、美丽、端庄、温柔而好学。他们互相敬重和爱慕着,少年时代的纯洁友谊,随着时光的流逝,发展成为高尚、炽热的爱情。共同的理想,高尚的情操,把这一对男才女貌的青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对恋人私订了终身,然而,他们的爱情能否为世俗所接纳呢?为燕妮的贵族家庭接受可是颇费周折。

    像所有年轻的恋人一样,转学柏林的马克思沉溺在一个爱情的世界里。远离心中的女神,让他的内心像大海的波涛一样汹涌澎湃,无尽的相思令他彻夜难眠。于是,他把自己对恋人的爱慕和思念之情,倾注在四部诗篇之中。这些诗感情真挚,情操高尚,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致燕妮》感情炽热、语言优美,很有韵律美,不失为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作为伟大思想家和哲人的马克思无意成为专业诗人,语言不怎么华美,意象不怎么生动,但他的这些诗章不乏杰作,有的甚至可以称之为爱情诗的千古绝唱,其狂放与豪情是一般诗人难以企及的。

    1843年6月19日,克罗茨纳赫的一座教堂内。马克思和燕妮的婚礼正在隆重而热烈的举行。双方亲人、亲朋好友和神父都对他们表达了美好的祝福。这对情人,苦苦相恋,聚少别多,经过漫长的七年之后,终于结合在一起了。燕妮高贵的出身,高尚的品格,温柔的性格和秀丽的容颜,使人们羡慕不已,是人见人爱的小公主。不少年轻人登门向她求婚,都被她婉言谢绝。她能够舍弃荣华富贵、金钱地位和一切世俗的虚荣而选择马克思,显示出马克思志向、才华和人格魅力的吸引力,也说明燕妮不是一个平凡庸俗的女子,从此以后,他们在反对旧世界的斗争中同甘苦,共患难,生死相依。他们的爱情,也成了革命伴侣中光辉的典范。马克思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勇敢无畏,爱憎分明,孜孜以求,波澜壮阔,而他与燕妮真挚感人、艰难曲折、心心相印的爱情故事为他的生平事迹注入了温馨、幸福、浪漫、凄凉、酸楚、哀怨的多位元素。让人感叹,欣赏,不得不永远铭记。

    我要投稿   -   广告合作   -   关于本站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留言
    Copyright © 2009 - 20012 www.www.hxswjs.com All Rights Reserved.57365.com 版权所有